你的位置:万博流水规则是什么 > 新闻动态 >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领导是 “蠢货”? 直到自己坐上那个位置才懂
为什么我们总觉得领导是 “蠢货”? 直到自己坐上那个位置才懂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03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45

为什么我们在职场中总遇到一些“蠢货”领导?

相信每个职场人都有过这样的 “灵魂拷问时刻”:

明明优化某个流程就能 “立竿见影” 提升效率,领导为何迟迟不动?

明明项目里的代码已经堆成 “屎山”,重构迫在眉睫,为何领导总说 “再等等”?

明明有成熟的新技术能把开发周期缩短三分之一,为何领导宁愿守着旧框架?

“这领导怕不是个蠢货”,这是很多人对领导有过的评价。

不说别人,我自己曾在加班到凌晨的工位上、在和同事吐槽的食堂里、甚至在心里默念过无数次。

但后来发现,直接把领导定性为“蠢货”忽略了很多事实,而且更讽刺的是——几乎无一例外最后被验证,我才是那个蠢货,自以为是的那种。

(请允许我做一个悲伤的表情)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管理学大师彼得・德鲁克曾说:“管理是实践的艺术,而非理论的堆砌。”

首先明确一点,职场中确实存在 “德不配位” 的领导,比如靠资历混上去的 “甩锅侠”、只会画饼的 “演说家”。

但我们还是要相信一点,这类领导在所有管理者中占比不大,大部分能坐上领导位置的人,一定都有我们没看到的 “过人之处”。

可能是他能在跨部门博弈中为团队争取资源,可能是他能精准预判业务风险,也可能是他能把零散的需求梳理成清晰的目标。

多说一句,也正是这类人容易被误解为“说的比做的漂亮”,却忽略了很多时候“说”其实可能比“做”更重要。

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领导 “蠢”,本质上是 “位置差” 带来的 “视野差”。

就像站在山脚下的人,永远看不到山顶的人眼中的云雾和崎岖

—— 你看到的是 “重构能让代码更整洁”,领导看到的是 “重构可能影响项目交付”;

你看到的是 “新技术能提升效率”,领导看到的是 “新技术可能带来未知风险”;

你看到的是 “眼前的收益”,领导看到的是 “长期的稳定”。

这种视野差,不是 “智商差”,而是 “责任差”

—— 领导要对整个团队的绩效负责,要对项目的成败负责,甚至要对下属的职业发展负责,这种 “多重责任”,是基层员工很难体会到的。

但如果你坐在他那个位置上,也许你的决定会和他一样。

就说——我以前做技术人员时,好几次给团队建议:现在的项目代码太乱了,需要重构、梳理。

领导经常不置可否地说“过段时间再说,过段时间再说”,把这项工作推迟。

很多时候我还说,现在有新的技术能提升编码效率和团队开发效率,应该用起来。可领导也经常不置可否。

在我看来,领导这就是“蠢货”啊——明显能提升效率的技术,为什么不用?明显更简洁的工具,为什么不用?

但当真的自己当了小领导后,才意识到完全不一样。

首先,重构需要时间,会引入更多成本,项目有时间让我们做吗?

重构不产生增量,不直接创造价值,却还要给员工发工资,这部分时间和金钱,是否允许?

其次,引入新的技术栈,这个技术真的够成熟吗?我真的够熟悉吗?万一出了问题,我能解决吗?

很多新技术往往有难以想象的坑,一旦出了问题,项目还怎么运行?

这时候才发现,原来以前“蠢”的其实是自己,或者说局势完全不同。

这种 “视野差” 其实不止存在于职场,生活中也随处可见。

我之前报过一个写作课,班里有个同学每天都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文章,而我写了两篇后就停笔了。

—— 不是我偷懒,而是我发现算法平台的反馈机制很 “奇怪”:有时候我精心打磨的文章数据平平,反而随手写的吐槽、贴热文能获得多得多的推荐。

不想被流量裹挟着写 “快餐文”,所以决定先停下来,去学演讲和深度写作,把基础打牢再说。

结果有同学私信我:“你为什么不继续写?你看 XX 每天写,粉丝都涨了好几百了!”

他只看到了 “持续更新能涨粉”,却没看到我对 “写作质量” 的追求;他看到的是 “眼前的流量”,却没看到我想 “深耕自己” 的打算。

就像很多人觉得 “做新媒体能躺赚持续收入”,可真正做过的人才知道,所谓的 “持续收入” 其实是 “持续付出” 的结果 。

我知道一个曾写过爆文的女生,也是当时我那个班的助教老师。

她曾靠一篇爆文实现了 “月入过万”,现在呢……她早已转型。

那篇贴热文章的写的内容,蹭的是罗志祥的新闻。

有一说一,水是真的水,low是真的low,毫无营养可言。但……流量高也是真的高,几百万的阅读。

所以,如果真能持续,她为什么不继续?你以为的持续收入,想得太美了,梦不是这么做的。

“哪有什么一劳永逸的长尾流量,平台算法就像‘监考老师’,你一旦偷懒,它就会把你的‘座位’让给别人。”

我们总喜欢用 “为什么不” 去质疑别人。

言下之意就是“你应该这么做”“你看你做错了,我已经帮你找到更好的选择了”,话中带着居高临下的指导姿态。

却很少问自己 “为什么他不”

为什么领导不做我认为对的事?为什么别人不按我的想法生活?

很多时候,不是别人 “蠢”,而是我们太 “急”,急着下判断,急着贴标签,急着证明自己是对的。

哲学家苏格拉底说:“我唯一知道的,就是我一无所知。”

当我们放下 “居高临下” 的指教,用 “请教” 的语气去了解别人的想法时,或许会发现:原来自己才是那个 “自以为是的蠢货”。

所以下次再觉得领导 “蠢” 时,不妨先停一停:或许他不是不做,而是不能做;不是不想做,而是不敢做。

当你能站在领导的位置思考问题时,你离成为领导,也就不远了。



  • 上一篇:肥从“天”上来 科技助农家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